1月10—12日,南海区迎来两会时间。在持续三天的会期里,南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制造业当家”“招才引才”“基层治理”等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为南海2023年如何全力拼经济提出一系列宝贵建议。
制造业如何当家
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培育专精特新集群
南海两会期间,“制造业当家”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作为关键词共出现了25次。报告提出,南海将全面推动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制造业成为南海2023年拼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代表、委员间产生热烈反响。
“可以预见,南海将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制造业在2023年将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南海区人大代表、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辉振奋地说道。
结合自身经验,对于南海如何加快制造业发展,黄良辉给出四个建议。他建议要推动科技企业和本土传统产业加速联动;深化民营企业与地方国资的联动,比如可以助推民企利用国资实现更好的发展;推动科技企业与金融的融合,借力金融等手段快速提升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科技型企业要主动拥抱湾区产业链。
南海拥有季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为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制造业当家,离不开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南海区人大代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开宇表示,推动制造业当家落地,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包括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深化企业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数字化转型,强化整个产业链的保障和供应能力。
王开宇介绍,作为龙头企业,今后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将不断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通过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等方式,努力将包括芯片技术在内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南海制造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制造业当家,还需要培育扶持一批“小而美”的骨干企业。南海区人大代表、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超峰认为,南海制造业“星星多、月亮少”,中小微企业占比突出,这是南海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可以从中深入挖掘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结合报告提出“促使实业家和投资人相向奔赴”,推动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提供支撑。
“制造业当家,政策要先行。”南海区政协常委、南海农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秦伟新建议,南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建立适合南海产业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他建议从“四个绿”着手:创绿标、认绿证、引绿企、聘绿才。通过尽快出台适合南海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以绿色认证为关键抓手,构建绿色企业名单和项目库,并通过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有力推动南海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南海拥有季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为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招才引才更要留才
塑造城市产业品牌,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拼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服务,壮大创新活力强的人才支撑体系。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报告中多次提及制造业与人才,2023年是全面发展经济的一年,而发展经济要靠人才,制造业转型升级更要靠人才。”南海区人大代表、佛山市舒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汪培琳表示,南海应加强科技平台企业与本土传统企业交流,挖掘合作切点,激活人才团队创新活力,为本土企业升级赋能,为人才团队在本土的生存发展提供动力。
南海区人大代表、佛山群志光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李贺男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高知人才和技术型的工匠型人才是南海当前急需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前者主要是满足区内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后者则是满足区内制造业对于技术人员日益庞大的需求。”
如何引进人才并让其留下?李贺男给出的建议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方面,政府需要持续扩大南海鲲鹏人才计划的影响力,并通过多方努力,将南海打造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宜居城市,吸引人才落户。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产业集群或企业品牌影响力,打造用工金字招牌。“通过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把南海变成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又何愁引不来金凤凰?”
除了科技型、创新型人才,报告还提出要实施产业新工匠培育计划,引导树立既尊重科学大师,又尊重一线技师的人才观念,形成制造业实用型人才集聚效应。
南海区政协常委、广东吉熙安电缆附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玉兰表示,三年疫情影响,各地用工环境不理想,产业工人流失明显。如何提升用工环境,吸引和留住一线产业技能人才,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
她建议要从人才住房、子女教育、身心健康三方面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包括要放宽“人才房”的范围和标准,用“房”留住人;拓宽子女入托上学渠道,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建立职工心灵成长驿站,及早化解职工心理问题,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
南海区人大代表、灯湖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燕平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建议,政府应加大托育机构的建设力度,并可考虑结合人才卡等政策,为0到3岁孩子有托育入园需求的人才,增加相应的补贴,由此减轻人才的经济负担,也能为企业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强化基层治理
塑造文化品牌,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提升基层治理是南海改革的重要内容,两会期间,一批基层代表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基层治理的论述。
报告提出,要创新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深化社区治理改革,持续开展“创熟”工作和“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行动。
对此,南海区人大代表、大沥镇嘉怡社区党委书记冯桂贞表示,这是政府对“创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她介绍,接下来嘉怡社区将着力推动“创熟”工作的开展,包括重新调整制定全年社区创熟工作计划,盘活闲置物业增设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创熟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公众号扩大创熟宣传力度,同时开展创熟工作和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者和热心人士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深化社区三级党建网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引导辖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服务和基层治理创熟工作。
南海区人大代表、大沥镇凤池社区党委书记陈伟津则表示,通过前期“创熟”工作和“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行动,大大拉近了居民与政府和干部队伍的距离。希望接下来可以深入基层进行有关工作的宣讲,让群众能够对政府工作有更深的了解。
环境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涵,报告提出,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文化涵养、科学素养、美学修养提升行动,加强公共空间、乡村住宅美学设计。
贯彻落实报告内容,南海区人大代表、桂城街道大圩社区党委书记黄润生表示,大圩社区将在未来发展中,更注重文化品牌塑造。“希望桂城能助力社区推动城市工程项目,并通过多元业态引入,由此带动沿线的产业升级、生态优化和城市品质提升。”
如何把环境提升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力?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一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嘉展建议,紧扣“水上南海”计划深挖水乡特色进行环境提升和文旅开发,增强南海乡村的发展后劲。“南海各镇街都有龙舟传统文化,临近河涌的村(社区)可以发挥地理优势,结合水乡及龙舟特色,强化区域统筹,打造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政策上要给新业态留有灵活的空间。”崔嘉展说。
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山财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scjw.com/11987.html
佛山财经新传媒,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佛山本地财经资讯、高端金融数据及产业报告的全媒体平台机构。我们向希望寻求真相的读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佛山热点财经资讯。投稿/商务邮箱:631199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