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活跃,是外界评价南海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营企业家的一部奋斗史。如今,南海民营经济贡献了南海GDP的63.7%,税收的77%,城镇劳动就业的85%,民营企业数量在企业总数中占比达90%,民营经济成了南海经济的主力军。
南海民营经济的活跃,得益于地缘、政策、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邻近广州、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实施“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上”的政策活力,加上南海历来就有的“重商”文化传统,使得南海民营经济在开放的巨大市场中获得了先机,并催生出强大和质朴的草根经济力量。
近年来,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业的南海,以空前力度扶持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为全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本世纪初南海民企铝型材生产线。
草根崛起
“贺富”激发民众创富致富
南海是近代维新思想的发源地,领导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就是南海人。在工业文明方面,南海人陈启沅在西樵山下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运营的机器缫丝厂,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南海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得到延续。1980年1月10日,一次看似普通的拜年犹如初春惊雷,伴随着夜空中升起的烟花,震动了南海乃至全国。
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带领县委领导班子,敲锣打鼓到南沙大队“贺富”,并送去贺信一封,电影一场,以及20万响本县产的爆竹一串。
彼时,社会上“越穷越光荣”“怕富”的思想依然浓厚。南海县委“贺富”的举动,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使农民打消了顾虑。其后,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都办起了集体企业(时称“三匹马拉车”),夫妻店、父子厂等家庭小作坊应运而生,农村经济呈现兴旺繁荣的发展势头。到1980年底,全县2900多个生产队,三分之二以上办起了工副业,社队企业的总产值超过3亿元,上缴国家税款达1743万元。
南海这种以点带面、一手抓粮一手抓钱以及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震动。1980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两部反映南海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闻纪录片——《他们做得好》《他们怎样富起来》。1981年8月2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报道了南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配发社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
随后几年,一大批“洗脚上田”的农民,走上了创富致富道路。大沥人办起铝材厂,盐步人办起了内衣厂,西樵纺织业做起来了,里水的制鞋织袜厂人声鼎沸……南海开始由农业大县变为工业大县,全县上下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南海经济也随之飞速发展。
为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海提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上”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至90年代,南海乡镇集体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并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如盐步内衣、西樵纺织、大沥铝材、平洲制鞋等。尔后,依托这些产业集群,南海出现了带有国字号荣誉的“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纺织面料名镇”等专业镇。
▲“雄鹰计划”重点扶持企业牌匾。
发展壮大
推动民营经济规模效益双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在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一批家庭作坊式的工厂粗放发展,南海民营经济取得一定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由物质短缺时代,逐步进入物质过剩时代,先前规模小、产值低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
1992年,南海推广“政府出力、商家出资、优势互补、共创繁荣”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验,打破所有制界限,采取“三个任何”(可以与任何的经济成分合作,可以采取任何的合作方式,可以采取任何的分配方法)措施,发展股份制、集约型经济,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2002年,南海又出台《关于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奖励办法的通知》的奖励办法,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南海党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成外向型经济大企业。官窑镇与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企业——美国美泰集团合作组建的中美玩具厂,成为全省最大的“三来一补”企业。1997年,南海农村经济总收入541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收入275亿元,占了南海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一批企业开始从贴牌生产,到探索品牌经济,产品销往全球,开启品牌的国际化进程。
“要么走向专业化,要么变成大企业的依附,要么走向衰亡。”在联邦家私董事长杜泽桦看来,行业资源必定会向少数集团化企业集中,做大做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南海一直都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2003年,南海区委、区政府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民营经济获得重点支持。其后,针对民营经济“强势产业不突出,领军型企业不够多”的问题,南海先后推出了“雄鹰计划”“育苗计划”“北斗星计划”“品牌企业计划”“十百千计划”等一系列政策。
“正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支持,我们企业得以渡过资金难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泳谊说。
迈向高质量发展
冠军企业闯世界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积淀发展,当年农田一片的南海,如今已拥有12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拥有超41万市场主体,形成了“制造业为主、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鲜明产业特色,构建了以有色金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平板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家具制造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全国、全球经济同频共振的南海十分典型。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南海,更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创新南海,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南海扎堆涌现了一批制造行业的全国“隐形冠军”企业。它们虽然块头不大,却非常专注,注重创新,正以旺盛的创新力闪耀全球制造舞台。经过2017年、2019年两轮遴选,南海区共认定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109家。
“当你拿起一瓶某国内知名饮料品牌的矿泉水,有超五成概率握的是星联精密模具生产的瓶子。”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晓平表示。
据南海区工商联(总商会)发布的《佛山市南海区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发展测评白皮书》显示,2019年,南海区109家“隐形冠军”企业营业收入总计673.93亿元,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平均收入规模6.18亿元,是佛山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的两倍多。
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为解决企业面临的资本、土地、人才、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南海企业“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局面,2020年9月,区政府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关于实施“十百千”工业企业培育计划的意见》。
《意见》提到,力争到2023年底,在工业领域培育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2家,超百亿元龙头企业10家以上,超十亿元骨干企业100家以上,超一亿元成长性企业1000家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区政府配套提出了10条极具含金量的“干货”奖补措施。
南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并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政企良性互动的结果。民营企业是南海的“本”。民营经济的活跃和强大,成就了南海经济的辉煌,书写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最精彩的南海故事。
来源:珠江时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山财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scjw.com/6041.html
佛山财经新传媒,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佛山本地财经资讯、高端金融数据及产业报告的全媒体平台机构。我们向希望寻求真相的读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佛山热点财经资讯。投稿/商务邮箱:631199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