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强国青年科学家如何搅动顺德科技创新活水

9月17日,2021年“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在顺德举行。青年科学家们走进顺德企业,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展开科技与产业的巅峰对话,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模式;走进校园,和顺德青少年分享他们成长的故事,让科学创新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时尚潮流……

当前,顺德已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率先推行企业为主体的核心技术攻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创新,更加渴求科技创新人才。从强国青年企业家身上,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高层次的追求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魄力,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搅动了顺德本土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榜样的力量,让科技创新成为时尚潮流

2021“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所有报名者中,有84人获得国家级荣誉,其中1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两位“长江学者”获得者、50 余位“万人”“优青”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充满原创性与突破性,甚至有的具备造福人类的影响力。

当前,顺德肩负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打造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搭建起顶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力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7937cf9abd2641f5a427a457e34cb444.jpg

专家团在博智林展厅门外合影留念。/珠江商报记者何冠洪摄

以2021“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举办为契机,顺德向“强国青年科学家”传递了重要的信号——顺德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有诚意,是各路英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来到顺德是我为数不多往南方跑的机会,感觉到南方的城市非常有活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杨永飞说,他了解到顺德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在前列,创新氛围浓厚,是科技人才的摇篮,是一个能够找到发展平台的地方。

要想科技创新遍地开花,最需要的是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近年来,顺德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科学普及工作,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强化顺德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动科普进校园,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和对科学未来的向往。

当天,“强国青年科学家”代表走进顺德一中高中部、京师励耘初中部,展开一场未来与传承的对话。“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2000年考入中国石油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我一直研修石油工程专业,至今已与石油结缘20余年之久。”在顺德一中高中部,杨永飞向在场的200余名师生分享了他的科研故事,带来了“科普大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生动活泼的知识科普,让学生们立即理解了晦涩难懂的石油知识。

353716fdd0ee4c81b61931c9416bc30e.jp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杨永飞与师生们合影留念。/珠江商报见习记者邓海霞摄

杨永飞希望自己的分享能够给学生们带去思考,引导青年一代崇尚科学,日后可以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这种耳濡目染的科普,从本质上看,就是把科学放在聚光灯下,让它变成顺德青少年心目中的时尚潮流。

“杨教授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才有祖国今天的日益繁荣昌盛。”顺德一中高一学生尹翀斌说,他将以科学家为榜样,学好本领。

值得一提的是,“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典型事迹案例进行推介,激发区内广大科技者创新激情,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中。

科学家点赞顺德,联合创新攻克核心技术

当前,顺德已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联手全球科技人才“揭榜挂帅”攻关“卡脖子”技术。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德已累计遴选出26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投入政府配套经费超8000万元,拉动企业、平台自筹经费近5.64亿元,极大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动能。

要攻克前沿科技,有赖于基础研究,这是属于科学家的“战场”。改革开放之初,顺德企业依靠来自广州等地的“星期六工程师”帮助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实现了率先发展。现如今,“科学家+企业家”强强联合,迸发出创新活力,顺德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家。

今日下午,“强国青年科学家”代表分别走进美的库卡、博智林机器人、科达制造、奔朗新材料等顺德龙头骨干企业,展开一场科技与产业的巅峰对话。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强国青年科学家”代表与企业高管、科研工作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探讨产学研协作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14个省份近70个项目;累计交付300多台,累计应用施工超百万平方米。

c6fa580667a6416ba10ae0265b423020.jpg

专家团在博智林展厅观看企业宣传片。/珠江商报记者何冠洪摄

博智林基础技术研究院院长严启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他和团队参与了博智林每一款机器人的研发制造过程。听了严启凡讲述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从无到有的过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研究中心主任朱军十分震撼。“2018年我来到顺德时,博智林才刚刚成立,如今已有十多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用,发展速度惊人。”朱军说。

博智林的创新之路,有着高校创新资源助力,比如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成立联合研究院等。顺德要解决“卡脖子”难题,突破科技上升路线的天花板,需要更多“科学家+企业家”从0到1的原始科技创新,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87978f9788c04143ba33425095689afe.jpg

在美的库卡品牌体验馆展出的机器人样板。/珠江商报记者何冠洪摄

朱军深耕机器学习基础理论、高效算法及应用领域,他认为清华大学与顺德的合作已有良好的开端和成果,未来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顺德落地转化。“顺德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文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未来顺德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朱军说。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孙剑也认为,顺德是创新创业的高地,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未来和顺德有着很多想象空间。“机器人最核心的就是算法和模型,我是数学系出身的,做的研究方向偏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尤其是视觉信息的处理方面,在机器人处理上有非常多的视觉处理的方法的需求,这将会有非常强的结合点,可以与顺德的企业进行合作。”孙剑说。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程群峰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主要做的是轻质高层纳米复合材料,目标是将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轻质高层纳米复合材料应用到航空领域。现在在航空领域材料,我相信未来几年在顺德应该有合作的机会。”程群峰说,顺德产业基础好,未来合作空间十分巨大。

来源:珠江商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山财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scjw.com/6402.html

佛山财经新传媒,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佛山本地财经资讯、高端金融数据及产业报告的全媒体平台机构。我们向希望寻求真相的读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佛山热点财经资讯。投稿/商务邮箱:63119918@qq.com

(1)
财经小编-郑郑的头像财经小编-郑郑官方团队
上一篇 2021-09-21 11:23
下一篇 2021-09-21

智能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关注